在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,对于产品的观念,已经逐渐完成由形到情的升华,对于设计师而言,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不断突破创新,形成新的设计思考模式,就像张无忌重新思考太极剑一样,同时还要通过市场的认可,达到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平衡。能够在设计与商业之间的桥梁上自由行走,杨超闳就是这样的一位设计师。
杨超闳投身于设计行业中,除了受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影响,也源于他自小就有一颗爱好观察的心。他从高中起,便喜欢穿梭在大街小巷中,车站、图书馆、菜市场……众多公共场所都有他的身影掠过,他不做别的,就一心观察人类行为。“在菜市场,人们在买菜、与商贩讨价还价、回家途中遇到拥堵的路况这些行为过程中,都能让我收集到许多有趣的讯息,”从这些讯息中杨超闳会思考,大家喜欢吃哪种菜,又为什么喜欢砍价,甚至研究要如何规划好道路建设,才能缓解道路堵塞的现状。他用角色代入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当下空间的人类行为,观察人类对于空间的使用需求,从而“看见”在特定空间中,那些不为人知的关系、故事、行为和轨迹,一点一滴的收集储存到脑海中,形成了一个“资料库”。
即使现在忙于工作的杨超闳,仍旧热衷于观察。因为工作原因,他经常需要走南闯北,闲暇之余,杨超闳首先游览的就是每个城市的博物馆和图书馆,因为这两个地点拥有着当地城市最完整的记忆。而城市里的人、事、物也逃离不开他那双发现的眼睛,“比如商场通常会设置多扇大门,可是往往不同的门,男女经过的比例却是相反的。”面对人们各种看似偶然的选择,杨超闳认为,这些选择都存在着一个必然因素,这促使他不厌其烦地寻找其中蕴藏的原理和逻辑。
“设计来源于生活。”杨超闳用他的“侦探眼”去观察生活,观察他人的需求,不仅让他熟悉了他所逗留的每一座城市,成为一张带着文化和艺术功能的活地图,也让他在生活中汲取灵感,做出一个个有灵魂、接地气的设计。
2015年落地厦门后,杨超闳与几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创薪满艺(厦门)文化传媒有限公司,据他透露,这个名字有多重意思:“薪”表示薪水,同时也有文化薪火相传的意思;“艺”代表着艺术与技艺,“创薪满艺”谐音“创新满意”,企业文化一目了然。同时,这四个字蕴含着五行元素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杨超闳表示,设计虽然有分许多不同的领域,但是万变不离其宗,在登鹭后,他最先开始从文创、商业空间着手,后来又慢慢延伸到文旅规划设计、景观设计等领域,在这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。
以前,杨超闳在设计过程多多少少遇到了这样的客户:只追求商业效益而忽视个人创意,虽然最终根据客户的要求作出设计,但是难免意难平。来到大陆后,面对庞大而复杂的设计市场,杨超闳逐渐改变了想法,“设计不能局限于个人的创意或客户追逐商业效益,它最好的状态,更多的是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共生共荣,好比一栋屋子的装修,设计师首先要完成屋主对里屋设计的要求,外部环境的构造,设计师也不能忽略。”杨超闳谈到,要通过设计创意艺术,让商业价值最大化,将“设计”在人、空间、环境的关系中达到平衡,这也是对设计师的淬炼。
一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,五六十平方米的老房子,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,让它保留原汁原味,旧得“好看”,旧得“时尚”?你看看共享空间“丰州小灯塔”就知道了。杨超闳就是此项目的设计师之一,他在考量空间的展示性与可变动性后,决定不做过分的雕饰,尊重建筑的历史价值,向当地居民淘来了许多废弃的木板,将本来方正的空间,运用线条的切割,把功能性区分出来,在他的设计之下,原本破旧的老屋被拾掇、装点得十分漂亮,屋内的书架、摆设的花瓶都是由老物件改造 ” 变身 ” 而成。在杨超闳看来,这就是设计与商业相融后的一个缩影。朱光潜先生曾说道,“美不仅在物,亦不仅在心,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。”,现在,杨超闳已经在“心”与“物”之间成功架起了一座牢固的创意桥梁。